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不一样”才能成为“这一个”

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
2024-12-31

这个国庆,你有没有去“网红打卡地”旅游?去了之后,是大呼过瘾、不虚此行,还是感叹平平无奇、浪费时间?

不知不觉,“网红打卡地”如雨后春笋,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。

近日,有媒体刊发题为《村村都打造“网红打卡地”?基层干部怎么看》的文章指出,打造“网红打卡地”已成一些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任务。



例如,去年某地出台文件,明确规定每个单位要产生两个“网红打卡地”,并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。为了完成任务,一家单位又是成立专班筹划,又是与当地旅行社合作举办“牡丹节”,还邀请上级领导赏花赏舞,再喊来媒体宣传,年底就成了往上报的“亮点工作”。


不消说,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产业发展逻辑的“造红”运动,一定不为所有人乐见。当考核这根“指挥棒”催生出村村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的魔幻现实,无疑值得反思和警醒。


我国拥有广袤无垠的乡土田园,蕴藏无数具有独特气质和资源禀赋的景点,值得人们去寻访、体验和打卡。再加上,身处移动互联时代,“流量经济”必然会造就各种乡村“网红打卡点”,反过来赋能乡村文旅、推动乡村振兴,为农特“出山”、景点“出圈”、村民致富贡献力量。


问题在于,是不是每一个村落、每一个乡镇都有必要存在“网红打卡点”?难道随便一个地方都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化身“网红”?


想要成为“网红打卡地”,一定有其吸睛或独特的魅力。没有特色亮点的地方,哪怕大张旗鼓地规划引领、资源配置、宣传发动,不切实际、不惜成本地跟风造景,最多也是昙花一现,白白浪费人力物力。


很多所谓“网红打卡点”,缺乏内涵、千篇一律,充斥着“我在某处等你”“风雨廊桥”“天生三桥”的招牌噱头,到处都是牛皮糖、臭豆腐等寻常小吃,没特色、没亮点、没营养,加上产业链短、配套差、产品老化、盈利模式单一等,游客来了一次便大呼上当。


村村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,动因在哪里呢?


不少地方希望从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中分得一杯羹,本身无可厚非。然而,如果不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必然会“红得快凉得也快”,或者干脆红不起来。


进一步说,个别地方要求村村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,甚至下考核指标、行政式推进,这便没有从实际出发,不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逻辑。最后即使完成任务,也不可能脱颖而出、为民造福。


特色化、差异化、地域化是“网红打卡地”最鲜明的特征。没有这些优势,想要成“网红”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

那么,如何打造真正高品质的“网红”乃至“长红”打卡地?


一座桥、一棵树,如果能够成为“网红”,一定有着自己的“不一样”,才能成为“这一个”。


进一步说,有些看似无中生有、无心插柳的“网红打卡点”,背后其实是精心筹划的包装和营销,方能跻身“网红”行列。所谓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”。


实现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转变,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,拿出“人无我有”的巧妙思维、“人有我优”的独特设计、“人优我特”的管理服务。


有特色才能“长红” 方好/摄


“红起来”只是开始,持续的创新才是关键。要强化配套设施建设,推动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等传统要素向“商养学闲情奇”要素延伸,让服务更精准、更优质、更多元。


话说回来,如果连“三分天注定”都没有,何必苦苦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?


不可能做到的事情,不必勉强;没必要做到的事,不可浪费。


(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)




撰稿:张敬波

编辑:刘振 蒙国锐


—————   推荐阅读   —————


文房恒久远,如何永流传

家暴,并不仅在拳脚之间!


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安徽时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